近年来,百色坚持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发展理念,深化“文旅+百业”“百业+文旅”的融合发展模式,着力培育文旅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场景,推动文旅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层次地融合,打造“壮美红城、千姿百色”品牌形象。目前,我市文创产业聚焦红色历史背景和文化与地方民俗、风物特产等核心资源开展创新,百色文创已从单一消费品升级为“体验式产品”,既承载历史和城市记忆,又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。
如何让游客把“百色记忆”轻松带走,也让本地人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家乡的文化魅力?百色起义纪念馆、红七军军部旧址(粤东会馆)推出一系列以馆内建筑文化和红色历史文物为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,通过创意转化让百年建筑和红色文物焕发新生。

“欢迎游览粤东会馆,可以在这里盖章留念哦。”11月初,来自横州的游客梁金玲来到百色,在解放街游览了粤东会馆后,想要购买一些文创产品留念,工作人员为她介绍了纪念印章和冰箱贴、徽章、笔记本等产品。“这些印章设计非常精美,粤东会馆、清风楼、解放街骑楼等形象都有,以后看到这些印章,就会想起今天的游览经历,感觉很有纪念意义。”梁金玲当即选购了一个空白卷轴,在工作人员协助下,亲手盖上了印章,为这段旅途留下纪念。

粤东会馆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馆内新研发的文创系列涵盖冰箱贴、徽章、笔记本、印章等多款产品。其中一款文创冰箱贴由四枚冰箱贴组成,分别是粤东会馆、百色起义纪念馆、清风楼、解放街四个历史地标建筑,还分别衬以石榴花、三角梅、木棉花、芒果等特色花卉、水果,四个冰箱贴拼在一起正好成为一个整体;另一套四枚胸章则加入了麒麟、独角狮等脊兽形象,实现传统美学与实用功能的有机结合。
在粤东会馆旁的冰室内,以粤东会馆、清风楼建筑及元素设计的文创雪糕持续热销,受到游客欢迎。造型独特的雪糕既能消暑解渴,还可以打卡拍照,为游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验增添了一份甜美的趣味。

百色起义纪念馆立足馆藏文物资源,深度挖掘红城百色的文化历史,已开发了近30款特色IP的文创产品。“最近,我们新出了书灯冰箱贴、屏风集章本、手迹‘福’字投影灯三款新品。这三款产品都是在今年国庆节闪亮登场,一经推出就成为热销产品,受到各地游客的喜爱,印证了红色文创‘守正创新’的强大生命力。”百色起义纪念馆社会宣传教育科副科长车龙娜介绍,其中一款屏风集章本,封面以红七军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陆浩仁用过的马灯为原型,提取其灯罩轮廓,在灯罩部分镂空再现馆藏一级文物《敬告同胞》的局部画面,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可触摸、可参与、可传播的动态文化符号,满足年轻群体对文创产品“颜值与内涵并重”的需求,助力百色起义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。

经过升级改造的解放街,引入了壮族麽乜、蓝靛染、木雕等多项非遗技艺,通过“展示+体验+消费”的模式,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生,成为融合“红色文化、非遗、原生生活文化”的特色文旅街区。

铜鼓花纹的提包、扎染色彩的抱枕、蜡染图案的精美服饰、土布手工玩偶……走进“壮家蓝染”店铺的游客都会被其展示区各种各样精美的手工艺品所吸引。这是一家蓝靛染非遗技艺体验店,前区售卖服饰、摆件、布偶等手工艺品;中区开设体验工坊,游客可亲手体验扎染技艺;后区则是染布区,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在这里“脱胎换骨”。如今,体验蓝靛染、选购蓝靛染工艺品,感受“非遗”魅力,已成为解放街体验式文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“目前,我们店里以纯植物蓝靛染为主,游客还能体验扎染、型糊染和蜡染三种技艺。”店主陆翠英介绍道,“产品展示区内的产品都是我们自己制做的,主要有扎染工艺的服装、包包、床上用品等,还有一些结合百色本地历史背景和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文创产品,像土布矮马挂件和壮语文化挎包等,游客很喜欢。”陆翠英在体验区忙碌时,游客正穿梭于美丽的“蓝染”工艺品之间,挑选着心仪的文创产品。
解放街上的许多店铺还售卖着五彩缤纷的壮锦、麽乜和绣球等文创产品。货架上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,小到耳环、冰箱贴、明信片,大到摆件、挂件等工艺品,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麽乜、绣球、壮锦等作品,造型十分讨喜,让人目不暇接。走进位于解放街中段的鹅城手信文创店,这里的“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”文创基地正热闹,一些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,现场体验制作起麽乜,感受传统壮族文化。
木雕技艺也是解放街上体验式文创的热门项目。在右江区木雕非遗传承人黄湖的工作室里,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——木雕模型、水笔、书签、版画、折扇、发簪等,其中不乏展现本地红色历史故事、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创作。“这些文创产品整体上呈现出实用性强、艺术性强、观赏性强的特点,将当地的红色故事、红色遗址等融入其中,让人眼前一亮。”黄湖介绍,凭借右江区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,他创作出种类多样的文创产品,游客亦可以在店内亲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木雕作品。这些兼具趣味性、观赏性的手工纪念品,受到市民和游客的追捧。
如今,百色的文创产品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,文创产业正从单一的产品研究开发,迈向与文化体验、旅游消费和乡村振兴深层次地融合的新阶段,各地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亮点工作。

在右江区,解放街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通过升级改造,汇聚了麽乜、壮锦、扎染等非遗业态,成为沉浸式文旅消费新空间。福禄村凭借“印象·那西”非遗项目,打造十大非遗展馆,开发出百余款“红色记忆+非遗美学”文创产品,带动村民就业增收;靖西市立足“中国绣球之乡”的优势,将传统绣球发展为绣球灯、钥匙扣、香包等时尚新品,推动绣球产业走向规模化与时尚化;德保县以德保矮马为核心IP,在矮马王国景区推出一系列矮马玩偶、挂件、文具等文创产品,成功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。

与此同时,百色以承办2025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,推动A与文旅产业深层次地融合,为我市文创产业注入新动力。其中,粤东会馆通过AR技术打造互动场景,德保吉星岩运用全息投影营造震撼视觉效果,推动文创产业从“可观”走向“可感”。
随着旅游消费升级,百色文创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平台。这些扎根于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创意产品,不仅是可以带走的“百色记忆”,更是在以实际行动书写文化自信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。
